張雅森
- 時間:
- 2022-01-06 20:50:26
- 發布者
- admin
摘要: 張雅森? ? 現居北京 ,自署:關東移民,祁各莊人 ,漢語言文學??飘厴I。筆名:借山 ,老楚:號,寂閑草堂、集賢舍人、楚漢堂? 。中國書協會員. ,黑龍江省書協理事,中國書協書法創作骨干國學班成員。
張雅森 現居北京 ,自署:關東移民,祁各莊人 ,漢語言文學??飘厴I。筆名:借山 ,老楚:號,寂閑草堂、集賢舍人、楚漢堂 。中國書協會員. ,黑龍江省書協理事,中國書協書法創作骨干國學班成員。李苦禪美術館藝術顧問 ,中國書畫創作院特聘教授,黑龍江省美協會員,中國書協青少年委員會.北京水墨基金會提名“黑龍江省十大青年書法家之一”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創作基地高研班 、河北美術學院書法院客座教授,齊齊哈爾大學書法系客座教授。四次獲中國書協展覽大獎,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作者,職業書畫篆刻家。
書道探魅
—— 記青年書法家張雅森
劉洪洋
??雅森書路開闊,篆隸楷行草樣樣涉獵,且都有一定的造詣。
??尤其是篆書,取精用弘,靈動灑脫。他取法戰國簡帛,以楚國的銘器為著力點,對金文筆法進行悉心觀察,感悟與借鑒,挫籠參會領悟其奧;尤其對楚金文一路追逐采擷,上溯下探,形式語言更加豐富。其篆書圓勁、率意、靈動、瀟灑、銀鉤玉唾、落紙煙云,風神蕩漾于筆端。這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。
??他實現了大篆形體的變化, 同時又融合了小篆體勢修長的特征,通篇奇正相生,使篆書的結構跌宕不拘,生機盎然。其線條爽健利落,起沖橫掃,一任其輕盈靈動的瘦勁筆法構成他的主體筆調。雅森驅遣筆墨,暢意抒懷的揮灑,顯示出書寫的靈氣, 細勁飛動,又不失凝練硬朗之意。
老楚制印記
說起刻印,斷斷續續也有幾十個年頭了,八十年代即寧刻漢印,後來參加工作連刀代筆就攔置一邊許多年,檢起書法後偶爾就刻上幾塊石頭,但更多的是把精力用在了書法之上,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總得有個取捨,盡而刻印已近乎荒廢了,雖不動刀,但從未停過欣賞思考,看得多存在心裏,喜好自有分別處。餘於篆款上用功教勤,最喜歡三代金文及鐘鼎圖騰的古拙之相。
篆刻自先秦至漢又至元明清諸多風貌中餘覺得過於中規中矩,大多不敢越雷池一步,唯近代大師齊白石以天發神識碑入印,一破舊式格局,別開生面,行將二十一世紀,人才輩出,對於印的發展開啟了新的里程碑,在過去的二十年中,我最欣賞的篆刻家如:石開、陳國斌、程風子、葛冰華。石開先生制印見筆不見刀,陳國斌見刀不見筆,有時又刀筆交臻,程風子的印刀法快意,絕不造作,粗看蓬頭垢面,實則氣勢豪橫,才氣逼人。也許是在同一省城的緣故,葛冰華是我關注最多的一個篆刻家,他的過人之處在於他的創作思維高級,用刀如鬼斧神工,精彩紛呈,他的創作思路是廣博的,過人的,這從他的道教入印是可以看出來的,他是敢於創新的篆刻藝術家。
列舉四位師者,只是餘一人之好惡而言,自明清以來,名家輩出,風格各異,對於印事,老楚以為唯入古、學古、化古、出古,循跡而不茍安,不守成,求古學之金石格局,成於方寸之間,如漢磚、漢畫像銘文題記皆可入印。對於邊款,餘以拓片意而制款,擬古得氣息,其書其印不求工而自工,不作工巧,而求拙獻醜,於醜中得味,醜中寓理,此方為老楚心中追求之印相也。
——庚子六月老楚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