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臟與六腑之間的關系
- 時間:
- 2021-07-02 11:35:19
- 發布者
- admin
摘要: 五臟與六腑之間的關系
臟與腑的關系,即臟腑陰陽表里相合的關系。主要根據有以下幾個方面:
① 經脈屬絡;
② 生理配合;
③ 病理相關。
臟病可影響到其相表里的腑,腑病也可影響其相表里的臟。因此,在治療上,相應的就有臟病治腑、腑病治臟、臟腑同治諸法。
1、心與小腸的關系
心與小腸通過經絡相互絡屬,構成表里關系,生理上相互聯系,病理上相互影響。
生理上:心主血脈,心陽之溫煦,心血之濡養,有助于小腸的化物等機能;
小腸化物,泌別清濁。清者經脾上輸心肺,化赤為血,以養心脈。
病理上:心經實火,可移熱于小腸,引起尿少、尿赤澀刺痛、尿血等小腸實熱的癥狀。
反之,小腸有熱,亦可循以上熏于心,可見心煩、舌赤糜爛等癥狀。
此外,小腸虛寒,化物失職,水谷精微不生,日久可出現心血不足的病證。
2、肺與大腸的關系
肺與大腸通過經絡相互絡屬,構成表里關系。
生理上:肺氣的下降可以推動大腸的傳導,有助于糟粕下行。
大腸傳導正常,腑氣通暢,亦有利于肺氣的下降。
病理上:肺失清肅,津液不能下達,大腸失潤,傳導失常,可見大便干結難下。
若肺氣虛弱,推動無力,大腸傳導無力,可見大便困難。中醫稱之為“氣虛便秘”。
反之,若大腸腑氣不通,傳導不利,則肺氣壅塞而不能下降,出現胸悶、咳喘、呼吸困難等,是謂上竅不通則下竅不利,下竅不利則上竅為之閉塞。
治療中,通過通腑瀉熱治療肺熱咳喘,亦常采用宣降肺氣治療大腸腑氣不通。
3、脾與胃的關系:納運相成、升降相因、燥濕相濟
脾與胃以膜相連,通過經脈相互屬絡而構成表里關系。脾與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,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引。
生理上: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二者一納一運,緊密配合,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;
(1)納運相成: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受納與運化相輔相成。二者一納一運,緊密配合,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。
(2)升降相因:脾氣主升,以升為順,胃氣主降,以降為和。
(3)燥濕相濟:脾為陰臟,主運化水飲,喜燥而惡濕;胃為陽腑,主通降下行,喜潤而惡燥。脾易生濕,得胃陽以制之,使脾不至于濕;胃易生燥,得脾陰以制之,使胃不至于燥。脾胃陰陽燥濕相濟,是保證兩者納運、升降協調的必要條件。
病理上:脾氣不升,水谷夾雜而下,出現泄瀉,甚則完谷不化;胃氣不降反而上逆,可見惡心嘔吐,呃逆喛氣。
如濕困脾運,可導致胃納不振;胃津不足,亦可影響脾氣運化;脾濕則其氣不升,胃燥則其氣不降,可見中滿痞脹、排便異常等癥。
4、肝與膽的關系:同司疏泄、共主勇怯
膽附于肝,經脈互為絡屬,構成表里關系。肝與膽的關系,主要表現在同司疏泄、共主勇怯等方面。
(1)同司疏泄:肝主疏泄,分泌膽汁;膽附于肝,藏泄膽汁。兩者協調合作,疏利膽汁于小腸,幫助脾胃消化飲食物。
(2)共主勇怯: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說:“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?!蹦懼鳑Q斷與人的勇怯有關,而決斷又基于肝之謀慮,肝膽相互配合,情志活動正常,處事果斷。
實際上,肝膽共主勇怯是以兩者同司疏泄為生理學基礎。
生理上:同司疏泄,肝主疏泄,分泌膽汁;膽附于肝,藏泄膽汁。兩者協調合作,疏利膽汁于小腸,幫助脾胃消化飲食物。肝氣疏泄正常,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;而膽汁排泄無阻,又有利于肝氣疏泄的正常發揮。
病理上:若肝氣郁滯,可影響膽汁疏利;膽腑郁熱,也可影響肝氣疏泄,最終均可導致肝膽氣滯、肝膽濕熱,或郁而化火、肝膽火旺之證。
若肝膽氣滯,或膽郁痰擾,均可導致情志抑郁或驚恐膽怯等病證。
5、腎與膀胱的關系
腎與膀胱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了表里關系。
生理上:腎為主水之臟,開竅于二陰;膀胱為津液之府。腎與膀胱相互協作,共同完成尿液的生成、貯存與排泄。膀胱的匯聚水液及貯尿排尿,取決于腎氣的盛衰。腎氣充足,蒸化及固攝作用正常發揮,則尿液正常生成,貯于膀胱并有度地排泄。膀胱貯尿排尿有度,也有利于腎氣的主水作用。
病理上:若腎氣虛弱,蒸化無力,或固攝無權,可影響膀胱的匯聚水液及貯尿排尿,而見尿少、癃閉或尿失禁。膀胱濕熱,或膀胱失約,也可影響到腎氣的蒸化和固攝,出現尿液及其排泄異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