扇子文化——折扇的起源和歷史
- 時間:
- 2021-05-13 20:07:20
- 發布者
- admin
摘要: 扇子文化——折扇的起源和歷史
藝海文化網(王宇報道)扇子在殷代就已出現,稱為“翣”(sha 四聲),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。從字形不難看出,“羽”指的羽毛,“妾”指侍妾,有旁立、隨侍的意思,也就有了“像侍妾那樣立在主人兩旁的羽毛扇”,這是最初的扇子。這樣的扇子不是用來拂涼的,而是一種儀仗飾物,為帝王障塵蔽日的。
西漢以后,扇子用來拂涼。北宋,則出現了方便攜帶的折扇。折扇不是我國發明的,而是起源于日本,所以還有“倭扇”的稱呼。到了南宋時期,國內的匠人們熟悉了這種折扇的制作工藝,開始出現制作、銷售的店鋪,不過工藝比較粗糙,還只是普通人手中的器物。明代,折扇才真正的流行起來。
明代,折扇是日本輸入國內的大宗貨物之一,據說一把扇子能夠換一整部《翰墨全書》,可見當時人們對折扇的喜愛。也正是這一時期,折扇樣式開始變得多元化,從最初的“不過竹骨,繭紙薄面而已”到后來用料考究的各種材質,如象牙山、沉香扇、檀香扇等等。扇面也出現了灑金技術,特別是宮廷使用的折扇,扇釘和眼線都用純金制作,耗資之巨,可見一斑。此時,折扇的功能也從納涼轉而成了社交的優秀器物,人們身份地位的新標志,無論夏冬,訪親會友,手中的折扇展現的是儒雅風流。
清代時期,折扇更加盛行,特別是乾嘉以后,除了對扇骨的精制追求,也更加注重扇面,“輾轉丐求名手書畫,以相夸耀”。在宮廷的推動下,折扇已逐漸成為書法和繪畫的表現載體,從而使得其身價倍增。而與之相關的扇墜、扇匣、扇袋等也成為重要的器物。
總之,明清之后折扇成為文人墨客的首選玩物,大有“魏晉名士執塵尾”之遺風。